本網站使用您的Cookie於優化網站,點擊同意或繼續瀏覽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聲明。

請參閱隱私權政策之Cookie聲明

每十位就有一位是糖尿病! 應避免的4大項惡習,你做到了嗎?

2022/07/14

文章作者:育和診所 家醫科 賴和賢醫師

  想一想,家裡的角落裡,是否還留著你還沒打開的健檢報告?如果有,趕快拿出來看一看,特別是具有糖尿病家族史、年齡≧45 歲、體重過重及肥胖、缺乏運動、患有高血壓或高血脂、曾罹患妊娠性糖尿病、吸菸、飲酒過量等危險因子的人!

 

每十位就有一位得糖尿病,且越來越年輕化

  根據「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」出版的臺灣糖尿病年鑑指出,台灣糖尿病病患人口數不僅逐年增加,而且增加的趨勢也有著加速的狀況,從2000 年的每年新發生病例數13萬人,遞增至 2009年15萬人,至今,台灣罹患有糖尿病的病患人口數,已突破220萬人,這也表示大約每10個人就有一位糖尿病患,且現代生活飲食習慣,近年罹患糖尿病的年齡層有越來越低的趨勢。

  但是,許多人卻因為錯誤的觀念,以為一定只有出現了吃多、喝多、尿多的症狀才是糖尿病,導致雖然早已罹患糖尿病卻渾然不知,而錯過早期診斷治療的機會。除了定期健康檢查外,平時也可觀察皮膚、視力等自身狀況,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。長時間的高血糖,就像全身泡在糖水中,會讓人感到疲勞、傷口難以癒合、手腳麻痺甚至視力模糊等,一旦出現上述症狀建議就醫量測血糖。

 

如何知道自己是否罹患有糖尿病呢?

  現行的糖尿病診斷標準包括以下4項,非懷孕狀況下只要符合其中1項即可診斷為糖尿病(前三項則需重複驗證2次以上)

(一) 糖化血色素(HbA1c)≧6.5%

(二) 空腹血漿血糖≧126 mg/dL

(三) 口服葡萄糖耐受試驗第2小時血漿血糖≧200 mg/dL

(四) 典型的高血糖症狀(多吃、多喝、多尿與體重減輕)且隨機時間測量血漿血糖≧200 mg/dL

 

造成糖尿病的因素有哪些?

  為何台灣糖尿病病患人口數,增加趨勢會有加速的狀況呢? 隨著快速進步的科技帶來的社會變動,對於生活各個層面所造成的影響,特別是對於飲食消費型態的改變恐怕是主要的原因。

  1. 攝取大量加工精緻化的澱粉食品:因生活步調快速,便利性飲食,取代了傳統飲食,現代的主食重心,逐漸地由米飯轉移到麵食(麵條、麵包、水餃、包子等),導致容易攝取過多高升糖指數(GI)的食物,進而增加了糖尿病的罹病風險。
  2. 攝取過多的精緻糖類:緊張與壓力,需要舒壓的管道,大量的手搖飲料店是大多數人的小確幸,但其中含有過多的葡萄糖、蔗糖等,而這些也多都是高升糖指數(GI)的糖類,因此也會增加得到糖尿病的風險。
  3. 不適當的熱量攝取:工作後需要追劇、玩遊戲來放鬆自我,一不小心就熬夜,增加吃宵夜的慾望,造成不當的熱量攝取,容易導致肥胖而增加糖尿病發病的風險。
  4. 睡眠不足:時常熬夜造成睡眠時間不足,會增加胰島素抗性,增加了糖尿病的發病風險。
 

注意日常生活飲食,就能避免得到糖尿病!

  常有人問,要如何才能避免得到糖尿病呢?或是有高血糖的症狀,是不是就會得到糖尿病! 特別是,有家族史的年輕族群裡,這更是一個經常會被提出來的問題。其實,健康的生活型態、原型穀類飲食及膳食纖維攝取是最基本的。

  1. 健康生活型態:白天時保有常態性的體能活動,夜裡應當避免熬夜或晚睡,避免因此導致胰島素阻抗上升的風險。
  2. 原型穀類飲食:把握粗食原則,避免攝取過度研磨後再加工的穀類食品,諸如各類麵粉(麵包、餅乾、饅頭、麵條、甜點、糕點)以及米粉食品(年糕、蘿蔔糕、粄條、米苔目、米漿、河粉)等,以避免攝取過多的精緻醣類及糖分等高升糖指數(GI)食物。
  3. 膳食纖維攝取:全穀類(糙米、燕麥、大麥、糙薏仁等)、蔬菜、水果等富含膳食纖維,膳食纖維能減緩血糖上升,有助穩定血糖。當血糖起伏較平穩時,可減少飢餓感,也能避免刺激過多胰島素分泌。建議一天吃到25-35公克,等於5-7顆拳頭的蔬菜量加上2顆拳頭的水果量。

  若已有高血糖的民眾,需持續進行日常生活飲食控制,如避免攝取過多精緻澱粉及精緻糖分、應多補充膳食纖維等,規則就醫追蹤、評估治療也同樣重要,否則延誤了治療的時間點,也將導致各種併發症提早出現,進而降低日後的生活品質。

  至於家族史的部分,並非是宿命,因為遺傳的概念隱含了基因以及家族遺傳的飲食及生活習慣兩部分,因此一部分具有家族史的族群,如果願意在飲食上以及生活習慣上,做出與上一代不一樣的選擇時,也是有逆轉勝的機會的!

 

  糖尿病,已非不治之症。早期發現之後,除在家中自行監測血糖,並配合醫師的安排,定期回診追蹤治療、按時服藥之外,飲食型態的檢討與重建,搭配上規律的運動習慣,都將有助於自身疾病的控制,並減少糖尿病併發症發生的機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