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網站使用您的Cookie於優化網站,點擊同意或繼續瀏覽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聲明。

請參閱隱私權政策之Cookie聲明

消渴症與糖尿病:中西醫的觀點和治療策略

2023/10/19

民安中醫診所李艾玲醫師
 

糖尿病是全球面臨的重大健康問題,也是台灣的十大死因之一,糖尿病引發的併發症,如:糖尿病、腎病、中風、神經病變等,也對國人的健康造成重大的威脅。但你知道其實糖尿病與中醫當中的消渴症其實有關嗎?
 

不僅僅是西醫,現代中醫也致力於研究,並改善這個慢性病造成的巨大影響。本篇文章將帶大家從中醫的觀點出發,提供針對消渴症的飲食及生活建議。
 

糖尿病與消渴症有什麼差異

糖尿病的定義

糖尿病判斷標準

糖尿病的診斷標準有以下四項:

  1. 糖化血色素>=6.5%
  2. 空腹血糖值>=126 mg/dL
  3. 口服葡萄糖耐受試驗第二小時血糖值>=200 mg/dL
  4. 典型的高血糖症狀(多吃、多喝、多尿與體重減輕)且隨機血糖值>=200 mg/dL。

其中第4項診斷標準和中醫經典裡的「消渴」症非常接近。
 

什麼是消渴症

 什麼是消渴症

中醫早期的醫書《黃帝內經》就有「消渴」的記載,《黃帝內經.素問奇病論》提到:「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,肥者令人內熱,甘者令人中滿,故其氣上溢,轉為消渴。」
 

「消」代表內耗,意即吃很多但消瘦得很快,「渴」則是口渴飲水多的意思,與典型的高血糖 (多吃、多喝、多尿與體重減輕) 的表現很接近,故被認為是一段極早期觀察到糖尿病的文獻記載。
 

也因此,中醫對於「消渴」的論述與治療,提供了治療糖尿病的參考。
 

西醫糖尿病與中醫消渴症的對應症狀

上消、中消與下消

要特別注意的是,中醫的「消渴症」不完全等於現代醫學的「糖尿病」,現代糖尿病的診斷大多以抽血數據為主,而中醫歷代治療的消渴症,涉及的範疇可能涵蓋多種疾病的不同階段,包含糖尿病、腎病、蛋白尿、尿崩症等等。
 

「消渴症」可分為上消、中消、下消,上消症狀為口渴飲水多,中消為多食且易飢餓,下消則是多飲水且排尿多,分別與肺胃腎三個臟腑有關。
 

現代中醫對消渴症的治療策略

中醫在糖尿病或消渴症患者的治療上,會從肺胃腎三個臟腑來著手。

治療中藥的選擇與功效

消渴症治療

在糖尿病前期,大多呈現氣陰兩虛,用藥以潤肺益氣、滋胃養脾為主,常用黨參、山藥、百合等藥物;糖尿病中期常見燥熱火盛,以清肺胃之熱為要務,用藥常見石膏、知母、黃連等等;糖尿病的病程越久,造成的病況越複雜,時常夾雜血瘀痰飲,兼有腎虛,治療往往要考慮化瘀除痰,兼補腎氣或腎陰,像是溫膽湯、血府逐瘀湯、六味地黃丸等很常用來治療糖尿病患。
 

中醫療法與西醫藥物的互補性

科學研究證實,與單純使用西藥治療相比,中西醫結合治療糖尿病可大幅降低患者後續發生腦中風、洗腎、與死亡的風險,在現行以西藥治療糖尿病的情況下,加入中醫治療,可以改善血管狀態,降低身體的慢性發炎反應,增加對腦部及腎臟的保護效果。
 

中醫中消渴症的食療養生法

消渴症禁忌飲食 

中醫理論中,消渴的原因為吃太多肥甘厚味,飲食不節,導致脾胃功能障礙,進而造成身體失衡而生病;而糖尿病的發生也與營養失衡、肥胖息息相關。因此在飲食上,建議糖尿病患者避免高油、高糖、高鹽的地雷食物,例如炸物、含糖飲料、精緻澱粉加工食品(像是蛋糕、餅乾等)。
 

除了避免三高的地雷食物外,患者也應該增加膳食纖維的份量,不但可以促進腸道蠕動,讓排便順暢,也不會食入過多的熱量,有助於減重並改善血糖與血脂,促進身體健康。
 

平時應多吃蔬菜水果,補充膳食纖維來幫助身體代謝。若時常外食或忙碌,也可用保健食品來達到這樣效果。選擇日本原裝進口、台日雙認證,並擁有健康食品認證功效「調節血糖、血脂」的健康食品,品質保證食用才安心。經日本特殊處理的膳食纖維(難消化性麥芽糊精),無味好溶、冷熱皆宜,只需在日常飲食中的飲料、水或湯品裡加入小小一包,就可以簡單輕鬆補充膳食纖維,還能作用於日常吃進的糖分和油脂,是外食族及忙碌者的一大福音。
 

中醫對於消渴症患者的生活建議

除了飲食外,適量的運動也可以有效改善糖尿病病況。醫學研究證實,運動可以改變身體的代謝狀態,促進胰島素分泌,降低細胞的胰島素阻抗,進而降低血糖,同時具有改善血脂、減重、抒壓、增加心肺耐力等,促進身心健康的效果。
 

建議可以選擇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,像是散步、慢跑、游泳、騎單車等,以規律運動為目標,協助糖尿病患者更有效穩定血糖,促進健康。
 

糖尿病雖然是一種複雜的慢性病,但糖尿病高危險群可透過適當的飲食與運動,降低罹患糖尿病的可能性;糖尿病患者也可藉由中西醫結合治療,降低後續併發症的風險。只要把正確的飲食與運動變成生活習慣,便可改善體況,提高生命品質。